请张雪峰填高考志愿,刚交1.2万,却把肠子都“悔”青了…

刚刚得知朋友花了11999元,请张雪峰团队指导女儿填志愿,
11999元还是特惠,还是她连续蹲了几晚直播间,才抢到的。
张雪峰现在确实有点让人高攀不起了:
人家店铺17999元的“圆梦卡”已售罄,
11999元的“梦想卡”也只有一些冷门省份还有少量存货。
现在想抢,都不一定能抢到了!
对于张雪峰,大家也是褒贬不一:
1.张就是三岔路口的算命先生,反正不存在回头客,好骗;
2.4年前花钱咨询报了土木建筑的,张可不退款哦;
3. 故作高深、贩卖焦虑
4.在本地找个靠谱的老师,熟悉本省高考政策,和历年录取状况的不比他强?
也有很多站张雪峰的:
1.人家的信息和专业度,肯定比3、4线那些成天只会刷抖音、打麻将的家长强太多;
2.一些比较细节的问题,比如说上海大学中外合办,
虽然学费跟别的中外合办比不算高,但学校里大多是上海本地有钱人,
你是否能接受这样的环境,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也会跟你讲清楚。
3.能揭开招生工作的潜规则黑幕,帮助考生避坑,帮助考生思考专业、学校重要性等;
4.虽然确实可能贵了,很多家长就是懒、行动力差,自己研究费时又费脑,不指望他指望谁?
仁哥觉得,他只是把高考志愿填报当成生意来做,没有必要捧到天上,或踩到泥里。
本来理想的教育状况,应该是这样的:
教育培养孩子兴趣,孩子根据兴趣,填报未来的专业和学校。
但现实是社会分配体系不健全,导致不同行业、不同岗位的收入差距过大,
才出现所谓的哪个专业好,哪个专业不好的迷糊问题。
另外这几年行情像突然雪崩了,大家对未来就更焦虑了。
今年很多从业7-8年的,失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了。
大家对选学校、选专业就更“迷信”了。
张雪峰关于选专业的逻辑是对的,只不过有一句话他不敢说:
就现在这个形势,211以下的大部分学校,学啥专业都没用。
就拿计算机专业来说,211以上学校,就业吊打同校大部分理工科,
但如果是双非的计算机,大部分人是找不到工作的。
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,信息不对称、资源有限、决策能力不足,
都可能导致,孩子多年的苦读付诸东流。
“小镇做题家”出身的我,太知道在中国卷高考,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。
自己苦过,自然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,
但彻底放弃公立路线,过早选择国际学校,风险性又太高。
我和身边好几个深圳的朋友,都拿了香港身份,
反正来回香港很方便,而且有些事先找了香港的工作了,
给全家备了个plan B,心里更有底气。
对现在已经开始谋划孩子高考的家长,请牢记以下重点:
1、如果你想让孩子考取内地大学的,最好9岁前就开始着手拿香港身份。
9岁卡点开始办,17岁刚好拿到永居并报名考试。
低分参加华侨生联考,400-500分能上内地985、211名校,
但前提是需要孩子拿到香港永居+回乡证。
2、如果孩子已经超过10岁,例如已经读初中了,现在开始拿香港身份,
咱的香港临时身份,只能参加DSE考试(香港高考),报考香港本地院校和海外院校。
虽然不能报内地院校,但是报考香港本地院校,和海外院校也有很大优势。
毕竟香港DSE考试的人少,一年才5万左右,能上港八大的机率在40%。
注意:DSE高考和内地考试不一样,对英语要求比较高。
总之:
1.想考取内地大学的,9岁前就开始办理;
2.报考香港本地院校和海外的,9岁后也行。
孩子在香港读书,以后可以留在香港工作。
而家长拿到身份,也可以换一个更好的职场环境,毕竟内地35岁这个坎确实很糟心。
还能享受个税补贴,同样的高薪工作,少交很多税。ㅤ
临时身份不会注销内地户口,香港挣钱内地花也不错。
能获批只能证明个人的努力,
获批后要考验的是一整个家庭的实力,所以在申请香港优才前,一定要做好规划。
如果你对香港身份感兴趣,找仁哥申请一个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