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香港总被吐槽落后?我的真实感受是……

十几年前去香港,觉得香港好漂亮啊,
去迪士尼觉得像童话,海港城特时髦。
现在很多人开始吐槽:
香港好旧啊,海港城装修好老气!
(图片来源小红书)
人一多,特别压抑,像进了乡镇批发市场。
不止这些,在香港住了一段时间,
有一些事情让我感到新鲜、新奇以及略有玩味。
01、收支票的日常
在香港付个钱真的很不方便!
在大陆早就不用钱包了,陌生人之间收款有无数种方法。
在香港居然用的是,以前电视剧里,才看得到的东西:
支票!
说真的是有点懵。
而且学校买书、学费,有些私人诊所都需要交支票付费。
对于没有写过支票的人来说,处处是坑,银行说我日期写的不对,
大写数字也不应该这样写……
最大的坑是:香港的银行卡,会把储蓄账户和支票账户分开,
开支票前一定要先往支票账户里存够钱,不然“空头支票”会被罚钱的。
02、香港居然还要收信
在香港寄信是特别频繁的事情,到处都需要寄信,
银行、电信公司、学校,各个事业单位,都会有很多纸质信件需要处理。
不太确定是网络欠发达的原因,还是为了保留一些古老的东西,
就像很多欧洲国家那样,到现在也还是保留寄信的方式。
去年12月,在汇丰APP上申请了一张Mastercard,留的是深圳的地址。
结果就是过去2周了,才收到信件。
如果是一些重要紧急的文件,可能就过期了。
很多人听说香港,很多沟通还是用信件,第一反应就是:
慢、麻烦!
03、在香港AA太尴尬
香港人真的很喜欢AA!
不管是朋友、同事还是情侣之间,出去吃饭都习惯AA!
有一次跟朋友吃自助餐,看到一对情侣中的女生说:
餐钱我转过俾你啦!
估计巨豪爽的北方伙伴,听到有点不可思议:
怎么那么抠啊?
女朋友吃个饭,换我就直接付了。
就算不一定是某方买单,大家可能也更偏向于:
这一顿他请,下一顿就我来请这种方式!
说人家土归土,但别忘了,香港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8。
成熟的资本主义地区,发展本来就只能是平稳,
就没法和内地,这20年的狂飙式的发展比。
但是这几年,
内地的中产、精英,一个劲儿地往香港跑,说明香港还是有利可图嘛。
像杨幂、angelababy的孩子出生就开始规划了,把孩子留在香港,肯定是有原因的嘛。
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,和教育规划一定要有高度的认知,
做好教育规划比鸡娃强百倍。
很多时候家长之间的信息差,就决定孩子的高度。
不管孩子以后出不出国,
咱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以下路径,给孩子切换合适的赛道。
例如先拿香港身份,将来直接以外籍学生身份去申请名校,
然后通过汉语考试,
985、211也是很容易进,400多分就能上名校!
路径1:
在孩子9-10岁时,给自己办理一个香港身份,全家受益。
依然在内地读小学和初中,到了高中阶段,可以参加华侨生联考。
该考试仅有约一万名学生参加,400多分就能进985、211等高校,
算降维打击的一条路。
路径2:
大力培养孩子英语能力,参加香港DSE考试。
相比国内其他科目,这个考试要简单得多,香港的义务教育为期15年(部分幼儿园免费),
直接进入高中阶段,而报考香港各大学的人数仅有4万人,有40%的机会能考上港八大。
孩子小学、初中还是可以在内地读书,高中直接参加华侨生联考或者香港DSE即可。
多配制一个身份子,子女未来职业规划就有了更多方向,
可以选择继续在内地发展,也可以选择去香港,
还可以把香港当跳板去海外寻求机会。
国家为鼓励香港人北上内地发展,大湾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,
各单位优先录用港人员工,还会给予政策扶持+资金补贴。
不管是在大湾区考公,还是去香港考公,大多数的公务员岗位都要求申请人为永居。
除此之外,香港其他行业的工资也并不低,香港每月工资中位数为29,000元。
退一万步来说,哪怕香港什么优越感都没有,
香港护照还是香喷喷的,全世界自由走,机会多,有什么比身份和自由更加值钱?
香港一直门槛高,没有比今年拿香港身份,更容易的了。
如果你也感兴趣,去找香港仁哥,帮你申请香港身份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