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数据发布后,全国有钱人都要消费降级了
本周,胡润财富榜发布了2023年的高净值家庭现金流管理报告,其中最吸引人的数据是国内净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家庭数量达到了211万户
。
ONE
1000万元是一个拥有很强心理暗示的数字,是千万富翁的门槛,中国有14.1亿人口,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为2.62人。换言之,中国大约有5.38亿个家庭。
5.38亿个家庭里净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为211万个,占比不到0.4%,毫无疑问这些家庭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最有钱的家庭,1000户里面连4户都不到。
有些人可能觉得胡润公布的数据不准,北上深一套房子就要1000万元了,光是这三个城市的人口就有6425万人,差不多是2452万个家庭,加上十几座新一线城市的土豪家庭,怎么可能只有211万户家庭的总资产超过1000万元大关呢?
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。
一是北上深还真不是所有房子的市价都在1000万元以上,大部分房子在200万元至600万元之间。这话不是我说的,是去年一个机构通过网上询价、走访大量线下房产中介门店后得出的数据。
二是净资产与总资产不同,需要扣除负债。现在的人有多少没有房贷的呢?一些改善性家庭也许在一、二线城市购买了价值千万元的房产但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贷款。
比如一套房子1200万元, 其中500万元为房贷,扣掉后剩下700万元,加上一、二百万元的现金、存款、汽车等也达不到净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净值家庭标准。
理解了以上两点后应该能够明白净资产超过1000万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哪怕在北上深这样房价超高的城市也只有少数家庭能够达到。
TWO
总的来说,这个数据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千万资产人数要少一些,至少和平时生活体感相比有很大出入。
有两种理解方式:
第一,中国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钱,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假的,或者大家看到的顶端的一些人是重复的,普通人的生活根本没资格上社交媒体,于是大家都有了视网膜效应,误认为身边都是有钱人。
第二,很多人的钱无法被统计进去,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极高的。
比如很多知名大佬,人家名下就没有资产,全是让其他人代持,这样的人你说他算高净值客户不?
还有一些令人喜闻乐见的贪官,要么不捅出来,一捅出来就是以亿结算的,甚至一些还算不上贪官,比如北极鲶鱼的爷爷之类。
你说这些人会被统计进去吗?
显然是不可能的,我们能看到的都是一些合法的收入,经得起查,或者说大部分经得起查。
真正藏在水下的,我们只怕根本没有资格知道。
THREE
这个社会真正的富豪人数是看报告看不出来的,但是这个报告里还是有个数据我觉得挺有意思的。
按照上面的逻辑,能够被统计出来的千万资产人数,代表着这个社会上的“明面中产”人数。
代表人群比如一线城市的企业管理人员、中小企业主以及踩中房地产浪潮的幸运儿。
然后,我统计了一下历年的人数变化:
2023年:211万户
2022年:206万户
2021年:202万户
2020年:198万户
2019年:198万户
2018年:201万户
5年时间,增长4.9%,可以说这个社会的“明面中产群体”陷入了增长停滞状态。
“房贷近千万、配偶不上班、二娃上国际”。
曾经的中产“标配三件套”成为了现在的“作死三件套”。
过高的杠杆让中产阶级家庭的崩塌来的比普通家庭更加迅猛。
正因为这些人收入那么高,一旦失业,就不能像一般建议那样,出去灵活就业,送个外卖,跑滴滴车,就能解决收入问题。
从房贷金额比例来看的话,月收入至少5万以上才能维持贷款不崩盘,干这些灵活就业赚到的钱,可能就应付下日常生活开支,但房贷车贷是无论如何都不够的。
这就是大多数中产的脆弱之处——太过依赖每月预期当中的工作收入了。
而中产阶层的停滞,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消费降级。
在这一轮消费降级中,香港可能是唯一误打误撞吃到“降级红利”的城市。
今年截至到前3季度,总共有16万人申请香港身份,按照财富标准来看,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上述定义中的“中产阶级”。
很多人认为是香港身份的种种政策福利让大家蜂拥申请,但是却没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
香港身份能够撬动的福利资源在今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,但是申请人数为什么突然暴增了好几倍?
全国的有钱人好像都开始盯上了这座城市,为什么?
原因总结起来很简单:以前没必要,现在没办法。
之前获取社会资源有其他更具性价比的方式,但现在,香港身份就是最显眼的香饽饽。
比如孩子的教育问题,之前有钱人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买顶级的学区房,用房产撬动教育资源,在享受完教育资源后,还能把房子转手再享受一波地产红利。
但是现在地产红利消失了,尤其是学区房概念在逐步淡化,这种撬动资源的方式不仅不能像以前一样获利,反而是一种成本极高的亏损。
但是现在花几万块拿个香港身份就能让孩子参加华侨生联考或者DSE考试,根本不用走高考路线就能以很小的努力撬动名校资源,或者获取国际学校的入学资格。
几万块的香港身份对比几千万的学区房,谁都知道该怎么选。
而港府也正好在今年彻底开放人才引进政策,优才计划无限名额,开放香港高才通计划,完美地接住了这一轮经济周期的“潜在红利”。
对房产、消费品的刻意追求,在过去几年乃至几十年间,让中国的中产阶层消耗掉了大量财富。
而这些财富的支出,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实际价值——除了让部分消费者产生了一些诸如“我过的是一种有品位的生活”、“我是一个有品位懂得欣赏的人”的虚幻光环之外——如果这能称得上是价值的话。
如今几乎各行各业都已经彻底离开了曾经的高速发展期、爆发期,经济社会的造富能力正在极速下降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未来预期不乐观的局面仍将延续。
在增长停滞的环境下,唯一能思考的,是把有限的资源,投入到收益最高的选项里。
了解更多香港身份知识,欢迎关注公众号【保之道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