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薪4万,我在香港过着怎样的生活?
有网友说,小时候看TVB,以为:
香港人都住在大平层里,出门都是自己开车……
毕竟内地还在放《渴望》时,港剧里的精英,
已经用上了大哥大、开豪车、纵横股市和迷醉酒吧。
第一次去香港时,坐出租车路过高耸楼群,
车上收音机忽然响起《千千阙歌》,
感觉,那首歌就是香港,真特么洋气。
后来身边开始陆续有同事嫁到香港、外派香港。
仁哥有个老同学Lucie,2娃妈妈,她在香港月薪4万+,
一家4口住在香港,为了省钱,
4个人挤在一个40平的一房一厅,大人睡卧室,小孩睡客厅,
每月要交近2万港元的房租。
而且,房子没有电梯,还有点漏水,电器大多不灵。
房租高不说,其他消费也不低。
一碗白粥10元起,打车20分钟100块+,
找人上门修空调,或者疏通管道两三下,耗资700-800……
港人爱说人情冷暖,算钱时,就感觉冷了!
节奏快、东西贵,听不懂粤语,吃不惯港餐,文化差异让他们在那边交友也困难。
周末出去玩,宁愿打开地图,对着导航各种兜圈子,
也不愿开口说普通话找人问路,就很尴尬。
反正港漂说来说去就一句话:
香港充满可能,但残酷时也不留余地。
但是,依然也没见他们撤回来!
香港真的是一个充满铜钱味的地方,
从九龙到铜锣湾,招工启示随处可见:
洗碗工日薪800元,外卖员月入3万,混凝土工人日薪一度高达2600港元。
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香港一直是亚洲乃至全球的文化中心之一。
从电影、音乐到时尚、美食,香港都有着独特的影响力。
这么说吧:
香港之于内地,是对全球认识的启蒙之地;
香港之于全球,是国际对中国认识的一面镜子。
谁还不记得香港法医爱说“对不起我要开工”,
记者爱说“做新闻要分秒必争”,
律师爱说“请你尊重法律”,
而所有人都爱说“麻烦你职业一点”。
这里不会各种乌七八糟地加班、内卷,
更关键的是没有年龄歧视,能躲开35岁的失业危机。
更何况这里还有重要的教育资源。
香港高考,每年考生5万,而内地高考近年考生超1200万;
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,香港有5所,
而拿到港籍后再考香港名校,入学率达40%。
普娃想逆袭也不再是什么神话:
例如身边朋友的孩子,高二数学不及格,赴港后,顺利考入香港科大。
谁也没想到的:这几年,香港缺人了!
去年夏天,全港第2大面包工厂“香香面包”轰隆倒下,
陪伴港人半个世纪的面包巨头,停业原因是:
长期请不到人!
对,你没听错,现在还有企业,因为请不到人,倒闭了!
香港统计局公布,2022年第四季度,香港本地劳动力跌至346万,
同比减少10万人,预计2026年,香港劳动力缺口将达17万人。
2022年10月,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,
宣布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申请限制。
自此之后,申请香港优才、高才的人越来越多。
然而,不管以留学、高才还是优才方式入港,获得签注只是第一步,最难的是续签。
能否留港,关键还是要看申请人,有没有创造足够多的收入、有没有纳税。
“如果解决不了续签和转永居,一切好处,都是幻梦。”
这话确实是真的,前提是想要得先去争取、去尝试,
门槛高,才说明它有价值,不是吗?
如果清北也能让大家随便上,估计送你学位,你也未必愿意去呀。
总有些人对别人的抄小道,另辟蹊径,愤愤不平,
但是,真有个香港户口砸他头上,他大概率还是会果断接住的。
所以,仁哥的建议是:
只要有条件,
趁政策之风,先拿张门票,毕竟又不是换国籍,只是多了个身份而已。
考了香港的大学,你的孩子或许有机会,
参加ICAC廉政公署、警队、消防等对外公开公平的招考招聘。
甚至去汇丰银行,也只需要递简历+多轮面试,没有那么多“县城婆罗门”。
另外拿个香港身份:
省钱:个税封顶15%,公司仅收得利税低至8.5%;
方便:全球免签168个国家/地区;
划算:一人申请,全家赴港;
福利:港府医疗补贴高达90%以上,占GDP的2.6%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香港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,
即使香港再也回不去从前,但要记住香港精神,曾经激励过我们很多人。
如果您:
① 有本科或以上学历(技术和专业过硬可以放宽);
② 从事行业为香港热门或紧缺人才行业;
③ 有跨国或名企公司/国际工作经验;
关注孩子的教育,希望孩子400分可以上985/211,弯道超车,请找仁哥申请一个香港身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