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去掉滤镜以后,很多人拿到身份也不去了

很多人出去走了一圈,再去香港,说的话都很类似:
不过如此!
毕竟大家曾对这座城市,充满了无尽的想象,
只是随着港片的没落,也去掉了香港的滤镜。
这几年,香港被diss得挺狠的,
什么废墟、遗址、乡港、渔村、小县城……
之前的香港为啥那么多金、富得流油?
简单说就是,美元和人民币资本市场,这两个全球最大资本,
需要一个双方都认可、信赖的自由资本地做平台流动,所以有了香港的金融地位。
但是香港有部分人总认为自己是精英,
再加上美西方戚捣鬼,释放了大量虚假信息……
殊不知是平台成就了人。
现在大陆朋友去香港是什么感觉呢?
大家被高房价捆绑得过于压抑了,街头大家脚步匆匆、表情冷漠;
人多地狭,酒店非常贵,街头不到10平的小旅馆一天要300多,
不提前订,当天可能1000多都没房。
随便路边一个小店,月租金都要十几万,用工成本高、老人福利待遇高。
见识过香港的“公屋”,厕所浴室真的只有一个马桶位,坐下去膝盖会顶着门,
无阳台,屋内晾衣服,走廊过道禁放一切物品,违者重罚!
就这,在内地住惯了大房子,过去肯定不习惯。
不说住房倒退到了90年代,
香港大部分人出门都是走路、坐小巴、坐地铁,打车极少。
高端的私家车,都是奔驰、宝马、劳斯莱斯、保时捷,
没见过旧车,也没有其他低端国产车,基本上能开得起车的都是富人。
很多人去吃了两顿午饭,去了一趟超市就惊到了,就学会小心翼翼地比价格、看规格了。
即便这样,这几年香港优才、高才通,申请还是卷得不要不要的。
常住的少,但是在那工作、上学的很多,
只能说明香港身份证,和护照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。
香港目前仍然是全国最发达、最国际化的大都市,
全市都是大大小小的银行,亚洲金融中心之一还稳在那。
香港2023年的生产总值(GDP)为3835亿美元,总量位列全国第6。
排在香港后面的是作为,地表最强的地级市苏州,和香港还有2000亿人民币的差距。
很多人拿到香港身份后,是为了方便送小孩去国际学校上学,那边学费相对便宜。
相比北上广深几百、上千万的学区房;
同样的国际学校深圳、上海一年动辄20多万的学费,
办理香港身份付出的时间精力,就不算什么了。
另外香港小孩子相对少,以后孩子想通过香港DSE考试,出去读美本轻松很多。
香港DSE也就是香港高考,就拿上海来说,考上名校的机率大概在4%,
香港只有4万名考生,报考香港各高校,能上港八大的机率在40%。
还可以参加华侨生联考,400-500分能上内地985、211名校。
小孩在香港读个小学,再带去欧洲旅游,完全可以充当个小翻译了。
在深圳,一个月4万多税后也就2.5万不错了,还了房贷就基本干不了啥了。
在香港个税一年很少,大湾区根据政策规定:
香港身份居民个人收入的税,超过15%税额部分享受税收补贴。
在香港年薪40万+,如果纯粹依据个人所得税缴纳税款,税率大概是27%,
但是经过减免之后,税率是14%,几乎等于少缴了一半税,
如果家庭收入按100万来算的话,一年下来享受的税收补贴都有19万了!
香港机场是世界航空枢纽,从香港坐飞机出国,国际航线比广州、深圳更多,
而且票价更便宜。
很多广东人,出国反倒往往会去香港坐飞机。
拿到了香港护照,还可以免签171个国家地区。
不好也是有的,香港人开空调不调温度,永远开最低,
即便是大夏天,进商场也会把你冻到扑街。
香港工作机会确实有限,主流是金融、保险、律师、医生等,
钱是比内地多,但是压力还是有的。
香港公立医疗没可不会像内地一样,啥时候冲过去都能看上的,
免费的医疗肯定要排队。
只能是买点保险,或者多赚点钱去私立医院吧。
至于那些住笼屋的,相当多是因为爱赌、爱玩、不上班的,搁哪都不会太好。
对于去香港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。
眼光上跟着有能力的人,总不会太差。
想为自己/和孩子换条赛道的,可以考虑一下借力香港。